一入二拉三抽四回,這八個字是我們在廿多年前為了寫教材而想出來的簡易教法。
過了廿多年,是時候再提升一下。
為什麼不想再用這句句子呢?是因為這八個字只描述划槳的位置,與划手划槳的技術有點差異,有點兒不配合。我們不是機械手臂,我們是以身體協調動作來划槳,所以新提示就應該轉為以描述身體部份,這樣令划手自我提醒時更易著手。
大家回想一下,到底我們的身體是甚樣協調將槳放入水中呢?
一、上手:撐實、不墮踭、不送後
—左手為上手,在預備動作時上手應該彎曲約135度(不要完全伸直),拳頭朝前,手腕與前臂放鬆手握著槳的T字位部份
—上手下壓槳到達入水點時,手肘角度不變,以上肩發力帶動
—拉水時,上手頂實,以鵝蛋型軌跡下壓,不收手肘
二、下手:下手伸直成水平、下肩推前、直手入水
—預備前,雙手和上身形成三角形或"A"字的形狀
—右手為下手,在入水時上身傾前盡量往前與船旁成水平位置的延伸(力矩加大)
—拉至大腿位置後,出水時必須與水面平行回到入水點,利用轉肩返回預備位置
三、蹬腿
—發力次序由蹬腿開始,然後為腳、臀、腰、背、手一齊發力
四、目視位置
—頸部放鬆抬頭,目視斜前方的划手,切記:勿只望頭大腿
五、槳板
—入水時,槳杆角度必須近垂直,不要倒插
—划水時槳面必須與船身成垂直,阻力越大, 反作用力也越大,龍舟向前速度就會越快
—槳板深度:握掌離槳板對上10-15厘米,入水和拉水夠深度,拉距到膝蓋與座位中間位置(大腿)
—拉水幅度由前座位拉到大腿中後方
—出水時,利用雙手協調令槳板由外沿出水,回槳時,雙手跟隨上身傾前時回復預備動作位置
六、上身
—先上身向前傾,身體重心得以移前,然後讓下肩往前傾
—切記,並不是將腰及胸部向前方摺,
—切記勿縮起肩膊
—腰帶下手推下肩轉膊頭入水
—核心肌肉(腰部)帶動拉水,拉槳時,由於有上手和前腳的支撐,以腰部為中心點向前旋轉
—拉槳時上身會協調地上升,以坐直為限,不用挨後
七、下身
—前蹬後撐
—臀部坐三分之一
—大腿微微貼著船旁
—內膝貼向右膝
